发布:2019年4月29日 修改:2019年4月29日 所属分类:关于印章 访问统计:251
秦以前,无论官,私印都称“玺”,秦统一六国后,规定皇帝的印独称“玺”,臣民只称“印”。汉代也有诸侯王、王太后称为“玺”的。唐武则天时因觉得“玺”与“死”近音(也有说法是与“息”同音),遂改称为“宝”。唐至清沿旧制而“玺”“宝”并用。汉将军印称“章”。之后,印章根据历代人民的习惯有:“印章”、“印信”、“记”、“朱记”、“合同”、“关防”、“图章”、“符”、“契”、“押”、“戳子”等各种称呼。
中国的雕刻文字,最古的有殷的甲骨文,周的钟鼎文,秦的刻石等,凡在金铜玉石等素材上雕刻的文字通称“金石”。玺印即包括在“金石”里。玺印的起源或说商代,或说殷代,至今尚无定论。根据遗物和历史记载,至少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战国时代已普遍使用。起初只是作为商业上交流货物时的凭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印章范围扩大为证明当权者权益的法物,为当权者掌握,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
印章发展到了元代,受到各种文化因素的催化,一些文人学士开始闯入这块由工匠独支撑了几千年的古老领地,在这群文人中间,赵孟瞓的开山作可以据为典型。而此时最具实际意义的人物,又应数吾丘衍。吾氏为元代手屈一指的篆书家,对于古代印章的篆法、格式都有精深的研究。他的印学《三十五举》,堪称为后世印章艺术著作的鼻祖。应该说,由此而往,方始开启了印章艺术走向自觉追求的途程。到了明代,当用石材治印的被发现,石材的脆嫩受刀特性,使非工匠的文人们能在石上驱刀如笔,刊石如纸,随心所欲,这才真正地为文人印章的长足发展铺平了道路,为它拓展出一片自由翱翔的天地。由明、清两代而至近、当代,印章艺术得到了空前的迅猛发展,迎来了它无数次的兴盛和辉煌。此间,涌现出了无数优秀的篆刻艺术大师,他们像颗颗耀眼的星辰镶嵌满布在艺术的天壁中。
印章艺术是中国文化孕育下而产生的中国特有产物。由于其所具的种种特殊性,使它一开始便浸渍在华夏民族的生活中,作用于他们的生活,作用于他们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宗教的、哲学的、文学的、艺术的各个方面。从前代遗留至今的帝王印、宫廷印、官府印、将军印、释道印、斋馆印、吉语印、成语印、诗文印、肖形印……特别是印章的边款文字等等,我们都可以透过它们而触摸到其背面种种的时代文化精神。
中国印章作为一种文化,一种艺术,尚在较早的时期就已经影响到了它的邻邦。诸如日本、朝鲜、越南等,长时间来他们都接受、使用并发展着这种文化。特别在今天这个文化艺术大爆炸的时代,中国印章艺术正以它的神秘魅力而赢得了世界许多国家人士的垂青和染指,无疑地它将和中国的书画艺术一样,走上世界文化艺术的圣坛。
上一信息:印章小常识
©2020 金印印章 豫ICP备19016109号-1 部分图文来自网络,如有冒犯请留言!